作為全國船舶海工產業第一大省,放眼大江大河、深海遠洋,處處都有“江蘇造”船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競爭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造船強省,著力促進江蘇打造全國領先、全球有影響力的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高地。
8月22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主管部門圍繞若干政策措施進行解讀。
錨定航向,船舶海工第一大省遇挑戰
去年,江蘇全省造船完工量1643萬載重噸,占全國總量的2/5,占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6,全國造船完工量排名前20家企業中,江蘇占8家。
尤其是近年來,在加快建設造船強省的過程中,江蘇船舶海工產業發展呈現“重”“新”兩大特色——
一方面,通過省重大項目服務機制推進船舶制造項目加快建設和船舶產業強鏈補鏈,惠生特種浮式液化船等一批項目列入省重大項目清單予以重點推進,有效提升江蘇船舶產業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交付一批世界首制、中國首制重大裝備和大國重器,“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亞洲最大重型絞吸疏浚船“天鯤號”等創造多項新紀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錨定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航向”,省“十四五”規劃綱要為推進船舶產業創新發展,提出大力培育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面提升高技術船舶和豪華郵輪游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制造等內容,“這為推進船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規劃指導、明確了工作目標。”省發改委副主任高清說。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
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建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長三角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業集群”,作為船舶海工第一大省,江蘇責無旁貸。江蘇也提出瞄準世界領先,對標世界一流,到2025年,建成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裝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具體目標。
當前,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2021年國際航運市場超預期復蘇,共建“一帶一路”以及碳達峰碳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國際海事環保新法規即將生效,綠色智能新能源等新興市場需求顯現,都給江蘇船舶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不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綜合成本上漲過快壓縮船企盈利空間,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仍面臨較大挑戰。
在此背景下,《若干政策》應運而生。
“四個緊扣”,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此輪政策有哪些內容和特色,與之前政策相比又有哪些改進和補充?
翻看《若干政策》,共分六部分18條政策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推動行業“智改數轉”、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強用工保障與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力度、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和保障等內容舉措。
“《若干政策》力求解決當前制約江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緊密銜接江蘇已出臺的相關政策,主要特點體現在四個‘緊扣’。”省工信廳副廳長李強解讀說,即緊扣國家規劃導向和重大戰略布局,抓住國家建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長三角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業集群”的戰略機遇;緊扣產業強鏈補鏈,聚焦全省“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打造品質高端、信譽過硬、市場公認、在全球具有領先水平的“江蘇船舶精品”;緊扣創新引領,通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布局重大研發端和制造端創新平臺,加快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緊扣“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比如,瞄準“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若干政策》提出包括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搭建產業鏈供應鏈集成平臺、培育江蘇船舶海工品牌等4項具體政策措施。
“江蘇在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提出布局‘一集群一基地一集聚區’。”李強補充介紹,江蘇將把通泰揚地區建設成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和最具活力的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南通市、連云港市、鹽城市加快建設沿海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培育南京特色甲板機械、泰州艙室機械、鎮江動力系統集成、無錫海洋探測等一批沿江腹地特色配套集聚區。
圍繞船舶海工領域“智改數轉”,江蘇已完成船舶行業“智改數轉”實施指南初稿編制,目標到2024年,完成全省船舶行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診斷調查;定點企業制定個性化的“一企一策”實施方案,實現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精準實施;新增智能制造車間15個以上,智能化生產流水線20條以上;完成江蘇省船舶行業智能制造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推動更多船舶企業接入應用。
協同“護航”,助力產業提檔升級“再揚帆”
隨著《若干政策》出臺,如何錨定高質量發展的“航向”,朝著目標貫徹部署“再揚帆”,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決策部署,也有賴于各部門的協同“護航”。
“對于船舶海工重大項目,我們給予優先辦理,并支持沿江岸線資源優化整合,促進產業集聚。
來源:新華報業網